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大学生“村官”心态失和不容忽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一是“跳板”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和“能签就干,有好就换”的心态,把三年的村官生涯当做“跳板”,在考求(考试求职)间做功课,而忽略大学生村官应尽的使命,这一心态所占比重较为突出。
二是“焦虑”心态。据不完全统计,35%的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不到半年,就会产生各种迷茫,尤其是期满后的去向成为他们最主要担忧的问题。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间接催生了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不得不跳”。
三是“失落”心态。由于农村工作复杂,大学生对社会状况缺乏了解,缺少基层工作经验,下基层后带着满腔激情想干一番事业,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村干部、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屡屡受挫,想与行间的跌幅落差大,加之心态调整不及时,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直接影响工作状态。若不及时引导,极可能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因此,建议:
一是健全保障措施, 给村官们吃下“定心丸”。在去向问题上,考虑留置一定的比例,充实镇、村两级干部队伍,或明确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岗位预留;在招录公务员上,出题适当倾向与选聘工作有关的内容等;在待遇问题上,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将住房公积金纳入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在“三险”的基础上再加“一金”,以满足适婚“村官”住房需求。
二是抓细教育培训,助村官们担起“肩上责”。通过开展村情教育、岗位培训、经验交流等措施,使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情况、明确职责、进入状态。并完善细化考核标准,形成“随机抽查、双周学习、每月交流、半年总结、年度述职”的综合考评模式,让压力成为进步的动力。
三是建立谈心机制,帮村官们走出“沼泽地”。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建立新老村官、村干部与村官之间多层次、立体式的交心谈心机制,学会分享工作经验,善于取长补短,借交流平台把工作中的某些想法摆在桌面上,解决好信息闭塞互流难题,提高自身沟通能力,促进村级事务健康发展,以此积累想事干事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