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案例
课文出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麻江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蒙兴平
这次中考语文复习,在第一轮复习,过教材即课本关时,再次接触《伤仲永》这一课,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七年级教学这篇文言文的情景,重拾旧事,与大家共勉。
学前先知:
《伤仲永》这篇文言文重在一个“伤”字。通读文章后,对于这一学习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它的深层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这个问题,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深层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借仲永的结局而延伸到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目的是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即受之天与受于人对一个人学习成才作用,才是一大收获。
课堂镜头: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你们的评价没有综合性,问题没有整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可结合模仿之前班主任给大家写的评语,好!同学们拿出笔来,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学生成果展示: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师: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受之天即天赋),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受于人即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课后作业。(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
教后反思:
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初中学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确,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距离感。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学这一现状?要让学生和文章对话,明确学习目的。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教师大都喜欢上文言文,因为上文言文可以大讲特讲。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授,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文章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即圈划1234。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文章“骨骼”,抛弃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再而就是加强诵读。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在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后,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即文章主人公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浅易阅读角色发生了质的转换,他们成了评价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这不比单纯记住一字一词有意义得多吗?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或许我们老师改变一下教学观念,在为学生营造和乐、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多注重课前学习目标的设计,语文那就多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道理。
《伤仲永》教学案例2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 ……此处隐藏7698个字……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今夫不受之天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拓展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受于人者不至”。
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1、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