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

时间:2024-08-26 10:19:14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本文共6770字]

第一篇:人类动物园读后感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

从第一章讲述人类从原始部落到超级部落的演变过程。作者首先让读者想象两种部落的画面,原始部落人口少,人文简单,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自给自足,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个性化强,社会问题少;超级部落人口繁多,人文复杂交错,不再需要外出狩猎为生,大部分人都是陌生人,个性化小,社会问题多。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期。因为有了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整天为填饱肚皮出去守猎,开始有时间去思考和改变生活方式。人类的“猎人本性”,促使他们不停的创造和走向文明世界,人口膨胀,并延伸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在人类文明进程里,从帝国的产生至政治、宗教、法律、教育的发展等等,任何一种人类形态,都只是为了这个平衡人类为了适应文明社会而产生的问题。但是本质而言,人类的生理学上,仍然未进化出和原始部落人类更大的区别。人本身仍然倾向于一个小部落,人与人之前并没有更多的合作性,甚至更为陌生。

当今世界的超级部落,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大都市,就像一个巨大的铁茏将庞大的无个性群体圈养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型的人类动物园,动物园里分成各种等级种类的动物。比真正的动物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走进这个动物园被驯化,也可以选择走出这个动物园去郊外呼吸一下空气,而人类的“狩猎本性”促使他们回到超级部落继续“文明”的发展。本章让我体会到,所谓“文明”只是将人类驯化了,并没有真正使人类更加安宁的生活,文明与安宁是猎人的战争,人类不得不在这种博弈里生存下去,而从人类生物学而言,人类并没有进化,原始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已经相同,如果有时光机,将原始人的婴儿带到现代来抚养,并不会看出有所差别。

第二章作者讲述当前世界上的人类以各种方式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形态,人类追求超级社会地位的本性和人类惊人的各种社会地位的适应能力。

作为超级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例如:国家领导、富人、中产阶级、穷人等)通过不同的仪式、佩戴、住所、财产展示标识自己的所处社会地位,低级社会地位的人努力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更高一级的社会地位。这是人类从原始部落发展至超级部落人的源力也是悲哀。“如果他们爬不到顶端,他们就幻想比自己的实际处境略好的处境。”特别是男性中的地位追求者,因过份迷恋高位模仿,而忽略了家人。但结果往往是,失去了自己当前的地位,又失去了家人。作者以人类生物学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进而赤裸的揭示人类惊人的随波逐流能力,而非真正完成生物学上的进化。再一次证明,所谓的人类文明只是人类为了适应“文明”社会而相应做出的反应,而非生物学、大脑发展的进步。这让我想起前一本书,不管一个人当前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地位,思想上都给自己幻想一个更高一层的处境。他们因此而做出各种行为展示。进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处境和身边的人。用和平勇士苏格拉底的话说,有的人活着,但他并不是真正的活着。

动物的本性能力包括了性行为,作者称当前社会的性行为称为超级性行为,叙述了性行为的十种功能。即:生育、结偶、维护、生理、探索、自偿、解闷、镇静、商业功能。就像品偿美食一样,性作为人类生理感觉的一类,只是这类感觉被人类社会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其其实如同人需要吃饭一样,过多不好过少不好且营养要均衡。适当适量、营养均衡的性,给于人类结偶、维护、生理进而生育的回赠,而超级部落的人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寻求性生理上的刺激,用于探索性知、排解无聊、愤恨甚至转化为商业性行为。这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灾难。就动物生物学而言,人类从原始部落进入超级部落后,性行为也随之进入了超级性行为,但性本身并未曾改变,只是因此而产生各种利用性行为而衍生的社会现象,包括商业和犯罪。

不管几万年的时光如何飞逝,人类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动物性的本能一直被延续下来。超级部落首领运用这一人类的动物性本能,制造出各种人类种族和战争。从个人直系亲属家庭、其他亲属、朋友、社区、宗教、国家层层包围成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当某一层群体内与某一层群体外发生冲突,都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人类的自我维护和猎人性,使战争无可避免的发生。

动物性印记,使动物各行其为。当你把一个初生的婴儿放到其他动物堆去喂养成人时,他成长的错误印记会影响其一生,甚至不可能再适应人类社会。反之把一种动物放在人类堆里喂养长大后,其也会失去其原本最根源的动物性,再把它放回他所属的动物类里,它甚至都无法生存。深刻的印记会使人体受伤,当发生的事件造成了精神与肉体创伤,人体就会制造维护自身的种种行为。例举了同性恋的产生和各种恋物情结。

对刺激的追求是人类动物的本性,刺激过度造成人类的不安与混乱,过少刺激使人无聊、颓废。有些人群需要刺激有些人群需要平淡,缺少刺激的社会也许会平静但却发展缓慢,正确看待和控制刺激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法则。超常刺激成为了人类商业产业,超级城市部落的人类在刺激过度的工作生活中度过,控制刺激的方式是在家里休息或者到乡间野外放松,后又回到城市。而农村的人刺激事物较少,就希望到城市里寻求刺激。这就是为什么乡下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去乡下。终归而言,人类一直在刺激与平淡中摇摆平衡,而如何在人类这一本能的平衡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又使之有效转化,才是生活的智者。

永不泯灭的童心使创造力得以发挥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发有用的贡献。作者把“永不泯灭的童心”做为本书的最后一章意义深远。提示人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成长中的儿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新的发明。”这点和我自己的教育心得相吻合。孩子的每一种发现都是属于他自己的科学,我们并不需要急于用语言告诉他答案,在人身安全范围内,他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得到允许,成人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在与他生活的任一个情节内做好自己。因为,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成人就是他潜意识里遵循的印记。

本书通过各种人类动物园的自然现象,分析人类行为的本性。通过看清人类在人类动物园的各种现象,使身在其中的人类动物更加平和与明白自身的各种行为变化,从而从容的面对自己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加智慧的生活。

第二篇:《星际动物园》英文读后感

as the only living things on a bare planet called “just like home”, humans felt lonely and sad. in order to live, they must get married as often as possible and have children. unwilling to get married, our 16-year-old protagonist named humming bird ran away from her planet and found a plastic space ship. there she met various kinds of animals, which fright ……此处隐藏2532个字……和平等正是处于一种扩大和上升的趋势的。

其次,所谓绝境的出现,其证明也是有相当难度的。尽管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天,还依然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威胁。但是,是什么时候是人们感到如果不组成一个国家就生存无望呢?显然,现存的史料并无此类记载。因此,要通过信史加以论证也缺乏可能性。

再次,人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达成了所谓的社会契约之无法证明。当时人类社会居住本身的分散、交通的不便利都使得以那样一种全社会的公意达成契约成为不可能实现的行为。和第二点一样,这也是不可证知的。

就此“三不可知”而言,卢梭的理论是有缺陷的。他在逻辑上的严密并不能弥补他前提的可能性错误的不足。

二、前人不能为后人立法

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或者法律的产生,乃是基于人民的合意。而我们知道,后人并没有参与社会契约的制订过程,而且往往在他们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之后,他们也没有明确地表示现行的社会契约是合乎他们的意愿的并承认该契约对他们的那种强制性的约束力。相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前人未经其同意而擅自加于他们的。

三、强调公意不利于人权保护

在卢梭的国家起源理论中,涉及到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先后问题。卢梭认为人民的权利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国家权力的形成正是人民让度其权利的结果。至于人民是全部转让还是部分转让其权利,卢梭的观点是人民让度其全部权利组成国家,再由国家来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范围。这实际上将人权于消极的境地。一般来讲,法律中自由的含义是-“法不禁止即是自由。而卢梭的这种理论恰恰相反,人们自由的范围和界限由法律加以规定,而此外法律未加以规定的,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授权根据,所以必然也是法律所禁止的。而就此而言,使人权的范围大大缩小,是极不利于人权保护的。

此外,卢梭在书中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之权益。由于,卢梭深深地意识到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和压迫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

己纳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

忽视了对个体予以保护对于整个共同体的存续的作用。

因此,尽管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但是由于卢梭社会契约论本身所在的这种人权观的实质,也必然地造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种种悲剧。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学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他的理论。从而发现他不足之处。

结论

总而言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理论上本身的缺陷。他之谓“我要探讨的是权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实”,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这种唯心的论证方法,显然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正是因此,才不断地有人对所谓的“社会契约论”提出挑战。

第五篇:《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

10级财政2班李琳41003054

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我认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全部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是很大胆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之后,虽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对他的每个分析都没法反驳,似乎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怎么办?

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则就会通过竞选公职增加自由。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没有和竞选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效用并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觉得很麻烦,很受约束,那么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成竞选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适应

全部人类分析的前提。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能完全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导致的经济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没有无限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该不是一般情况,但结果却往往是适用于一切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这种假设是否会使理论偏离实际?

以家庭为例,贝克尔将非理性行为分两种:一种是冲动,即我们常说的“感情用事,反复无常”,用概率模型表示,其决策取决于多面骰子的投掷;另一种则是怠惰,即“墨守成规,反应迟钝”,决策尽可能地取决于过去的情况,人们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都介于这两种极端中间。

通过贝克尔模型的分析,无论是冲动或是怠惰行为存在于个体时,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但在总体中,无论其是那种偏好组合最后的需求曲线也都会服从由“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出适用于所有人的结论。

书中所有建立经济模式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皆是用不变的东西

解释变化的东西,比如歧视现象中,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相对经济收益不变,而歧视相当于消费品,歧视者并没有因此而多收益,相反,要为此商品支付费用;再比如在非理性经济行为中,无论非理性经济人怎样选择,需求曲线都是不变的,只是部分经纪人的行为由理性转变为非理性而导致的不同偏好和不同决策组合;更广义来说,当人们做出选择时,他们都是在同等的无差异曲线下选择不同的决策组合的。

但是在这样的分析中,我认为尚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人来的一切行为所带来的收益都可以定量衡量,那么求出一个最佳收益组合并不困难,但很多行为,其收益即使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也是无法定量衡量的,比如可乐的效用高于果汁,而汉堡的效用低于炒菜,但可乐只能和汉堡组合,果汁只能和炒菜组合,但他们的效用都无法用具体的数值表示,那么两者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这时对行为的经济分析是否就失效了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开辟了一个探索世界的新思路,将事物理性化,所有感性的东西都可以用理性的模型来解释,虽然这种行为将生活程序化了,但却也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种独特地方法。此外,本书还具有十分广阔的拓展性,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顺着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探索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本文共677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