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时间:2025-02-16 07:26:46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本文共8324字]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第二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穿上木屐踏青,寻她在伊豆半岛。

温泉水雾袅袅,心灵却不再阻隔。

在世间受苦的人们啊,愿你们不再孤单??

——题记

川端康成曾在《伊豆之旅》一书中这样描写的伊豆风貌的——“世人说:伊豆是诗人之国。/一位历史学家说: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我在这里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国的雏型。也可以说,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整个伊豆半岛是一个大公园、一个大游览胜地。也就是说,伊豆本岛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有变换无穷的美。”

伊豆半岛的确是一副透着日本传统气息的“风景画廊”——紧接着太平洋的天城山雄伟巍峨,茂密的杉林、青翠的竹丛间浸透着清凉的薄雾;无数的溪涧以鲜明的轮廓贯穿其间,星星点点的石楠花之中是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黄昏的城镇中,木制的一间间温泉旅店在此静静的等待。在如此浪漫惬意的地方,为了那一个寂寞旅途里的邂逅埋下了伏笔;当然还有为早已封闭了心灵,扭曲了人格的主人公的改变做足了铺垫。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川端康成先生向来是否定自我的,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意义的存在,并为此而苦恼、忧愁和哀伤。然而就是在这种悲情之中幻化出了一种悲哀美。一旦与舞女邂逅,获得舞女的好意与信赖,彼此进行一种纯粹的感情交流,从孤寂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他仿佛获得了解救,一瞬间忘却了自己的非存在的感觉。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怀着自身的悲哀来注释女主人公舞女阿薰的命运,而舞女对“我”的体贴入微使“我”感到一种“不寻常的好意”,特别是当舞女与同伴议论“我”是个好人的话落进“我”的耳朵里时,“我”感到自己确确实实的存在。这却是川端康成先生自己所渴望的和希冀的。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自幼就双亲相继逝去,这仿佛一把枷锁,从他的童年时代起就锁住了追逐自由和幸福的心灵。然而就是这种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培养的对女性的泛爱,使川端深锁的心灵的孤舍,被舞女一句甜甜的赞美打开了,他经年累月的忧伤,在舞女天真烂漫的笑声中飘散殆尽??我觉得这种转变正是深深震撼我的地方。 在这种转变之后,是川端康成对于生活窘困的人们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这又回到了文中川端康成对于旅店老人、流浪艺人、矿工等人的描写和“我”对他们的态度。

在天城岭的茶馆中,虽然主人公作为一名学生,自己本身并不富裕,但是对于老伴身患中风的老太“我”非常尊敬他们,赶路之时还多给了她些碎钱。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在

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总之,《伊豆的舞女》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的社会平等意识,拓展社会的生活面,使作品增添时代和社会的色彩。同时处处可见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也表现出川端先生是非常热爱自己本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简洁的情节拼接,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性间的真爱,并让自己世俗的心灵能在这一旅途中得到净化。

第三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她的心灵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 ……此处隐藏3380个字……p>小说以“我”和巡回艺人的旅途交往为主线,以“我”对薰子的关注、好感、关心和朦胧的爱情以“我”在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构全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舞女薰子这一清纯、善良、活泼可爱而又童心未泯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广阔的风俗画卷。

川端康成是日本20世纪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为日本文学赢得国际声誉的伟大作家。《伊豆的舞女》虽然是他前期的作品,但新感觉派的小说技法已在文章中初露端倪。由于写实手法和新感觉手法的成功结合,使得这部小说的风格独具特色,简直可以说是一部诗意的小说。其实,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部小说深层次的境界是伤感和哀怨的,有少男少女对懵懵懂懂爱情的向往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有“我”对舞女的深深同情和担忧;还有共同的坎坷命运形成的同病相怜和互相呵护等等,但总的来说,都是纯真的感情,美得像一泓清泉!就像一曲略带忧伤的青春颂歌,令人愈读愈觉得有味道!

首先,这部小说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对舞女薰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你看,作者第一次对她的肖像描写:“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他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就像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接着是少女的羞涩和情窦初开,请看在旅店里舞女给“我”端茶的情景:“舞女从楼下端来了茶,她坐在我面前,满脸通红,手在颤抖,茶碗正从茶托上歪下来?”还有少女的纯真可爱和童心未泯,请看舞女在浴场的这一段:“她雪白的身子,像一颗小桐树似的?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还有请“我”给她读故事书时的天真专注的神情:“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她笑得像花一样?”还有这段舞女和“我”率真地对话:“你在东京家住哪儿??我也去过东京,赏花时节我去跳舞的。那时还很小,什么也不记得了。”我邀薰子去看电影,妈妈不让去,当我走出大门准备一个人去看电影时,“舞女正抚摸着小狗的头。他那种疏远冷淡的神情,使我对她难以开口讲话。她连抬起头来看我一眼的气力好像都没有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被描写得惟妙惟肖。还有舞女送别的场景:“舷板摇晃得很厉害,舞女还是紧闭双唇向一边凝视着?离开很远之后,才看见舞女开

始挥动白色的东西。”尽管难分难舍,但装作冷漠,因为少女的羞于表达。总之,舞女薰子的形象是那样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学生,没有以社会上的“上等人”自居,“我”以一颗平常之心善待这伙巡回艺人,从不歧视他们。请看这一段:“我仿佛忘记了他们是巡回艺人之类的人,既没有好奇心,也不加轻视,这种很平常的对他们的好感,似乎沁入了他们的心灵。”还有,当“我”看到薰子在浴场像孩子般赤身裸体的表现时,“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我感到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头脑澄清得像刷洗过似的?”可见我的心灵也是很纯洁很美好的。

而且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我”对舞女薰子的好感和爱慕,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清纯美丽和天真无邪的气质,还与“我”对舞女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有关。“我”同情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我”担忧她们的人身安全,甚至“我”痛恨那些调戏她们的无耻的败类和这个不公道的社会,但“我”又是那样的孤立无助。请看这一段:“我把胳膊肘拄在窗槛上,好久好久眺望着这座夜间的城市,城市黑黝黝的。我觉得从远方微微地不断传来了鼓声。眼泪无端地扑簌簌落下来。”可见“我”为她们不幸处境的深深同情和无尽的痛苦。

在“我们”结伴去下田的路上,当舞女薰子向艺人们说“我”是个好人时,请看“我”的心理体验这一段:“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因此,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我”由于孤儿悲苦的身世,形成了忧郁、孤独、敏感的个性,但“我”也渴望融入社会群体中,也向往温情和爱。而舞女作为巡回卖艺的艺人也被当时社会排斥在外,到处受到人们的冷遇和歧视,因此她们也渴望平等的礼遇和享有在尊重基础上的温情和爱。可见在“我”和舞女的情感上,还有同病相怜这一层微妙的关系。

“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因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和旅途中相濡以沫的互助和关怀,才使得这场旅程中不经意的邂逅,变得是那样的美丽,才使得那段懵懵懂懂的爱情美的像一泓清泉,那么的纯洁而高贵!

其次,新感觉派语言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一格、极富诗意。你看小说开头这一段:“道路变成曲曲折折,眼看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故事还没有展开,小说一开始就直接写感觉、以感官印象先声夺人。就这样,刚一开始,读者就被作者强迫着一下子走进了小说的意境,走进了那片白花花的雨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小说技法!

还有结尾那一段:“船舱的灯光熄灭了。?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离别的无限惆怅和回忆与舞女交往的许多美丽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印象含蓄而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次,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小说着重体现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和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请看在“我”和艺人们结伴去下田的路上的那几段景物描写:“走出汤野,又进入了山区。海上的朝日照耀着山腰。我们眺望着朝日的方向??临近太阳的海面像春天一样笼罩

着一层薄雾??千代子悠闲地唱起歌来??成群的小鸟飞了来。四周那么寂静,只听见停着小鸟的树枝上枯叶沙沙地响。”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当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的背景中,在情景交融的诗一样的意境中,男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得到了升华和纯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日本20世纪20年代广阔社会图景。在这幅画卷里,读者可以看到巡回艺人生活的艰辛和劳累,虽然她们终年在四处奔波,通宵达旦地演出献艺,但却得不到温饱的生活,而且在人格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处于被世人蔑视和戏弄的地位。还有常年患中风症的老人如何为求医而常年到处搜集验方,使得搜集的药品广告堆积如山;还有善良朴实的银矿工人如何救助自己死去的伙伴们的老母亲和孩子等等。这些,均使小说增加了写实的深度和历史的沧桑感,有着厚重的文学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伊豆的舞女》就像一曲美妙而略带伤感的青春颂歌,以积极健康的格调和几分无奈的凄美,唱出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和忧郁!也像一首意蕴深厚、回味悠长的抒情诗,以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清纯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演绎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伊豆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一次风雨人生路上的美丽相遇!

猜你喜欢以下相关文章:

伊豆舞女的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本文共832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