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

时间:2025-02-23 07:26:1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本文共7897字]

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经过思考后从中悟出了受蒙蔽的原因;

&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来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写作目的→邹忌借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婉转地劝谏齐王(齐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齐国大治,也希望良臣能够善于进谏)。

1、有自知之明,没有得意忘形,重视客观事实,

有智慧,能言善辩(语言恰切)

忠臣。

邹忌大胆含蓄的善于采用进谏是进谏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方式,以委婉的语言,由家事到国事,可见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远见卓识的良臣。

&邹忌是怎样巧妙地劝谏齐王的:

类比推理,由家事到国事,大胆而含蓄地指出了君主倍受蒙蔽这一事实。语言含蓄,方法巧妙,易于接受。

启示1应忠言未必逆耳,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用巧妙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不切实际的称赞冲昏了头脑。

启示2 在生活中,我们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做到知错能改。

启示3国家贵有清明之治,不动一兵一卒就能使别国臣服。

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国的问题之所在,而齐王胸襟宽广,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这样就不动一兵一卒战胜于朝廷。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1、文学常识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讽”是--------------------------的意思。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 ()(4)孰视之()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

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解释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悲鸣不已()(2)若相语状()

2、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却“悲鸣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而对喜鹊的悲鸣,其他喜鹊是怎么做的?

3、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看法。

(三)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 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 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译文: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1、解释句中划线词。

(1)每岁季春 ()(2) 争来赴之()

2、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是---------------------------------------------------------------。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 ……此处隐藏3351个字……学生对话,探讨他们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说话的艺术,交际中的盲区,专制和民主等等。4.学生完善自己的述评,上交。

读后感是锤炼我们思想的最好的方式。

设计b

[创意说明]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比较人物事件的异同之间,看出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故事的意义。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比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邹忌之智和齐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适合文言文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能谤讥于市朝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王之蔽甚矣

印发《召公谏厉王弭谤》,要求粗通文意。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谏的贤臣智士,他们能否达到劝谏的目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那么它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个劝谏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提问学生的归纳字词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幻灯依次放映图片:邹忌顾镜自览图、邹忌问妻图、邹忌问妾图、邹忌卧床自思图、邹忌向齐王进谏图、齐王纳谏图、门庭若市图、门可罗雀图、各国进贡图。并配以学生的画外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四、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

提出如下问题:

1.邹忌和召公各自进谏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因此而进谏的心理是什么?

2.比较邹忌与召公两人的进谏方式。为什么邹忌的建议得到接受而召公却没有?邹忌的说服有何特 点?对你有何启示?

3.齐威王和厉王对谏言各自的反应是什么?有何不同的处理方式?请对两位君主加以评论。

4.试比较邹忌与召公进谏后的不同结果,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对待他人的建议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请谈一谈建 议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可从建议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谈对你的启发。

五、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先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吸取别人有用的观点以完善或订正自己的观点,并写成百字比较文。

六、教师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七、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邹忌在劝谏之时从对自己身边小事的亲身体验来说明治国的大道理,委婉亲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启发作用,容易让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况下接受;召公则寓治国之理于比喻之中,

形象生动,有警醒君主、震聋发聩的作用。两人都说理透辟,切中要害。进谏方式不同:邹忌进谏方式委婉而富于暗示色彩;召公劝谏方式是直接的,智识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锋芒毕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个从善如流,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用一个善字写出齐王干脆痛快的态度;一个止民之谤以致迫害人民,而用卫巫则写出厉王的恼羞成怒。

不同的结果说明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不会受蒙蔽,也才能富国强民,不战而胜。相反,如果置人民心声于不顾,并酷虐说真话的人,必会失去民心,最终因人民的反对而导致失败。

附:《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更多请你搜索Www.),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原作者:周晓兰)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本文共78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