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江姐观后感及潜析
傲雪红梅
——歌剧《江姐》观后感及赏析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歌剧《江姐》相较之于其原型小说红岩,其表象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其受众也更加广泛。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力求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形象性。小说的作者从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到进入创作活动,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形象思维,在构思中,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面,在写作过程中,诉诸于作者笔下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能过感动人的生动故事。小说《红岩》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化小说,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歌剧《江姐》在继承这本优秀小说的各种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和经典台词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歌剧独有的表现形式,二者各取所长,交相辉映,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歌剧在叙事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戏剧性文本(即歌剧的音乐总谱和文字戏剧脚本),一个是演出文本——各个演出都是在一段长度相同的时间内对戏剧文本进行阐释,使其直观化,并赋予其气韵生动的有形生命,这样一来,就将小说的读者去感知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变成更加直观的由观众去体验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这样一来,观众从舞台上得来的剧中人物的形象较之于文中得来的更加生动具体,使观众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知仿若身临其境。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而后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依旧是咏叹调,但是这一段的悲情元素比较多,唱腔时缓时快,似声声控诉,把对敌人的痛斥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一个载体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摄人心弦。在对唱方面,选段《青松林内红旗飘》是比较典型的,此段通过江姐与华为按照各自人物的特性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对唱,之中参杂咏叹的韵味,结合巧妙,旋律欢快。
不仅是在唱腔方面的,歌剧《江姐》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纵观正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即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
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歌剧,虽然是通过各种舞台化的场景和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固然值得我们去赞扬,去品味。但是要真正的看懂歌剧,听懂歌剧,我们还需要去深入的挖掘出埋藏的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动人的旋律之后的歌剧所要表达的精神才行。《江姐》在剧开始不久,就给观众塑造起了江姐的刚铁形象,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而变得悲恸不已,她拭去泪水若三寒天得红梅般傲然挺立于世间,她深深的知道她不能倒下,因为党交给她得任务还没完成…即使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分子摧残,她至始至终都以不屈的性格面对生命磨难,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此剧的魂,正是在教育我们: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到明天~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争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这是江姐全剧结尾的一段唱词,是江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无双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背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对后人的希冀…有那段用血染红的历史,才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
全文完。
第二篇: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赏析
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 表现手法 革命精神 唱段
一、简介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 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由于叛徒甫志高的 ……此处隐藏5040个字……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需求反映其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的文化。歌剧《江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做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歌剧作品。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
【参考文献】:
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孙允文.《音乐在歌剧与戏曲中的功能与表现特征之比较研究》
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
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
第四篇:《江姐》观后感
《江姐》观后感
为纪念建党90周年,青岛电视台创设了党建频道。党建频道内容丰富,有党建播报、党建视线、才智访谈、经典剧场、红歌汇、记忆等。7月份播放的电视剧《江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姐原是重庆地下党,后转向川北,继续进行党的工作,最后被叛徒出卖被捕。但她仍在监狱中坚持不懈地斗争着。在重庆即将解放时,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江姐等革命战士,江姐等人英勇就义,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红岩史。
在敌人面前,江姐是勇敢的、坚强的,她的话语如尖刀一般刺向敌人的胸膛。她被捕时,敌人用种种诱惑说服她,只要她说出革命人员的名单、地址等,就给高官厚禄,面对敌人的诱惑,江姐义正词严地说:“上级的名单我知道,下级的名单我也知道,但这是我们党的秘密,怎么能告诉你呢?”说的真好。在审讯师里,敌人用特制的四愣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边恶狠狠地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坐在一旁的爸爸说:“多好的江姐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我点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看完这部电视剧,江姐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激荡着我幼小的心灵。江姐啊,江姐!我要踏着你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学好本领,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五篇:《江姐》观后感
红梅赞
——歌剧《江姐》观后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脍炙人口被无数人传唱的《红梅赞》像一支傲放的寒梅,优美的旋律绽放着铮铮血脉豪情,火光冲天的激情中,重新回望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在泪眼朦胧中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回首60年前的11月27日,距离重庆解放还有三天,国民党在逃离前夕,把长期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中的200多名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秘密杀害在歌乐山上,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重庆大屠杀惨案。
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的年代。1948年的春天,我国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斗。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江姐机智地摆脱了特务头子沈养斋的搜查,来到川北革命根据地。路上,她意外的得知自己的丈夫被敌人杀害了,而且亲眼见到丈夫的头被敌人残忍地割下来悬挂在城门楼上。看到此情此景,剧烈的打击让江姐只觉得天旋地转,但为了完成党交给她的革命任务,她强忍悲痛和联络员华为,到了华莹山上,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到山上的时候正巧遇到蓝队长招呼众游击队员为老彭报仇,江姐表现的十分冷静有大局观,让大家不要冲动,几句唱词让众人平静下来:“我懂得同志们的一片心,阶级情谊海洋深,要为战友报仇恨,眼前不能去硬拼。敌人正设下狠毒计,妄想斩草又除根,越是急越是恨越要沉稳,想良策讨还血债杀敌人。”随后她与双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被敌人捉住。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她不屈不挠,宁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姐在监狱里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在全国解放前夕,敌人一方面忙于逃跑,一方面想杀害监狱里所有的共产党员,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上空飘扬,但这面红旗是用江姐等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看完了歌剧,心中感慨很多。不得不说,《江姐》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歌剧,这么多年过来,依然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发展不断成熟。从情节来说,整部七幕紧凑有力,有紧有松;从唱词来说,每句唱词我觉得都是经过了反复修改和推敲,十分押韵而且与情节配合的十分完美;从歌曲唱段来说,种类十分丰富,有独唱、混声大合唱、合唱、轮唱等,层次感很强。
观看过程中,我对几个地方的印象很深。首先是第五幕中江姐与叛徒甫志高的智斗,唱词、情节十分紧凑。甫志高:她神色安稳难琢磨。江姐:他狡诈阴险诡计多。甫志高:且把她当鱼饵 再抓双枪老太婆。江姐:拖住他不让走 免得战友遇**。甫志高:明枪容易防 暗箭最难躲。可知道今日到此有把握。江姐:只要组织得保全 个人的安危又算什么。后来又加上蓝洪顺,将三个人的心理动态缕得十分清晰。先是三人的对唱,最后以一句“哎~~还需要当机立断想计谋!”的合唱结束整个高潮,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其次是第三幕中蓝洪顺和众游击队员要为老彭报仇的唱段。蓝洪顺: 杀敌报仇在今天 蓝洪顺一马愿当先 岩石可裂不可卷 合:钢刀能断不能弯! 蓝洪顺:龙潭虎穴也要闯! 合:哪怕血染
华蓥山!表现出了共产党革命志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描绘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最后是最后一幕中所有江姐的唱词。表现出江姐是一个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人物,她是无数在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志士的化身。“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铸的。”山可移海(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可填 我的心不变 头可断血可流 我的志不挠!看似文弱的女性却有着如此不屈的意志!
不得不说,《江姐》确实是一部感染力非常强的歌剧。整剧演剧风格既写实又写意,当然更侧重于表达江姐的革命理想和她生动而崇高的人格魅力,江姐的扮演者以她精彩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江姐为革命洒热血抛头颅。其音乐主题和主题歌《红梅赞》、《春蚕到死丝不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等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人物形象,把江姐的大无畏的精神表现的淋漓景致,并且让敌人到最后时刻终于知道,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坚不可摧的。当年的渣滓洞不仅锻造了党的的脊梁,也洗礼了后辈的灵魂,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永恒的题材,其中的江姐更成为中国人永久的偶像。。多少年久违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重又激荡在人们心中,也不得不让人感叹歌剧的魅力和革命情怀的感染力。看完了整个剧目,我才真正的领悟到什么是英雄,什么是革命,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同时我也感受到现在所拥有的美好时光是用生命、泪水和鲜血换来的,现在的和平岁月是用很多人的青春换来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