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是支部二季度党员学习的重要书籍,通过受访者口述,反映了习近平主席自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深入基层调研、求真务实、因势利导、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奋斗历程。通过采访实录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和党员领导干部模范的生动教材。
首先《习近平在正定》和《梁家河》一样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是在天降大任的磨砺中逐步走出来,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让全党、全国人人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习近平在正定》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学以致用,结合本职工作,应从最基础的做起,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加强理想信念。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不唯上、只唯实,不回避矛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本职工作,从书中的具体事例中体会习总书记的工作思想和情操。
例如1982年到正定不久,就发现粮食高征购负担过重、影响农民收入问题,就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得近4成的核减指标,使全县种植结构得以调整,农民人均收入因此从148元提高到400多元,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看到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碎砖烂瓦,街道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处乱丢,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习总书记强调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再落个“高产脏县”的名声,在县里组织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在县城修建37个垃圾池、11个公共厕所,建立13个乡镇文化站、45个农村俱乐部,为71个村安上自来水。为解决西兆通“奶牛村”群众卖牛奶难问题,主动请求当时没有隶属关系的石家庄市的市委书记帮助协调在村里建起收奶站。1983年10月,听说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学因校舍漏雨,学生被迫停课,就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南牛公社党委从南永固村小学办学条件问题中看到与党的要求的差距,迅速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了解到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房子露天、窗户没玻璃,就把公社书记叫到办公室,进行严肃批评:不能一俊遮百丑,教育抓不上去,改善办学条件不力,那你也不是一个好书记。”
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开拓创新成为时代潮流,体现出其因势利导、锐意进取的创新思路。针对正定处在城市和农村过渡地带的区位特点,大胆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把正定经济带入快车道。针对“干不干,八分半”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实际情况,向县委提出仿照安徽和四川等地的做法,开展“大包干”试点,试点公社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半。
习总书记大力倡导“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亲自主持制定“正定人才九条”,提出: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搞成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拨付一次性报酬;凡有技术专长的,一定接收,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凡到正定讲学的专家、学者、教授,车接车送,并发津贴。为了挽救县油泵油嘴厂,亲自专程登门拜访,聘请无锡某公司原经理担任厂长,当年实现产值翻番。为了争得爽脚粉项目落户正定,连夜骑行数十里赶往石家庄,喊遍谈固小区几十栋家属楼,寻访项目持有人,投产不到一年,就赚得纯利润30多万元。协调开通市县公交线路,实行教师聘任制,破除家庭成分论,组织举办群众体育运动会等,都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深得干部群众交口称赞、影响正定长远发展的实事好事。其间还广交朋友,与很多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正定以后,总书记依然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先后6次返回正定,看望故交和乡亲,与吕玉兰、贾大山的友谊传为美谈。
文档为doc格式